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大开发商为何砸钱拿地不精雕产品

发表于2011-01-12

面粉贵过面包,大开发商面不改色,拿!一开发商老总一语道破天机:不拿地,死路一条;拿地,还有一条活路。

大开发商逐渐坐大,大势所趋。问题的关键是,为什么他们不愿精雕细刻产品,提高产品溢价?

据说是因为行业政策多变,不稳定,大开发商只好快出快进,以价换量,以量换规模份额。

政策多变的确让开发商头疼,尤其全国布局的大开发商,一旦踩不上点,跟不上趟,资金链可能就会断。

但是,是这么回事儿吗?

前些日子,我发了条微博,我说,全国除了绿城、龙湖等少数开发商还在认真盖房子,大多数开发商只不过是在做土地倒买倒卖的营生,所不同的是,它们为了把地卖贵点种了些房子,栽了些树和草,请了些人做物管,美其名曰“品牌创造价值”。

深圳、成都、重庆、杭州等一些城市还好点儿,至少买房人(甭管人家是投资客还是自住客)花了钱踏实,东西好,值这个钱,而在上海、南京、北京等地,你花了高价钱还觉得不爽,这哪是几百上千万的东西啊,粗制滥造,偷梁换柱,满嘴的仁义道德,“以客为尊”,却批量生产着惨不忍睹的建筑垃圾。

为什么“无论是本地和尚还是外来和尚,心思全在刨地淘金上,至于念经都是有口无心”?(博友“丁牛”语)

真是因为行业政策不稳定,导致开发商必须快速开发、快速销售、快速回笼资金,所以没有时间把产品做好做精?

这似乎是一个让开发商理直气壮地推脱责任的借口,正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。但是,为什么在政策超好并且超稳定的2005年开始第一轮调控前的那几年,我们的市场供应却也乏善可陈?

1998年行业开始市场化改革算起,至今12个年头里除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两次重创了市场,这12年里头有10年可真是开发商的“黄金十年”,行业政策环境不稳定?

说白了,其实还是那句话:没把买房人的钱放心上,或者说,没把买房人的信任放得很重,过多地考虑自个的利润、生死、规模、速度、位子、票子了!

其实,买房人把钱付给了你,你收了人家的钱,就是一种信托关系,你就得照着这钱对应的产品KPI体系和标准把它扎扎实实地做好、做到位,甚至可以“超越客户的期望”,但是,你的良心被狗吃了,你的职责被鼠偷了,所以,你盖出来的房子跟买房人对你的期待有差距,而且有的差距还很大。

你当然会很委屈地说,这产品哪有什么标准和KPI体系可言,这个价钱里面到底多少是地段的钱,多少是产品的钱,哪里容易分得清楚?

分得清楚的。

否则不会经常制造“面粉比面包贵”的传奇。否则不会经常俯视同侪,嘲笑一些农民开发商盖的房子难看。

即便分不清楚,也应明白客户心里有杆秤。

在发这篇博文的前一天,我去看了建发紫园、保利紫晶山、翠屏紫气钟山、苏宁紫金东郡。给我的刺激的确是很大的,因为,我没想到,这个行业的长进这么小,与两年前相比几乎没有进步。我不是说客户接待,我说的是产品设计、园林投入、建筑质量、工地管理等这样一些大的事情。虽然保利的确让人眼前一亮,但总体而言仍然“随大溜”,产品没有给人大的惊喜,对片区和行业没有大的拉动。

我清楚作为职业经理人,他们肩上所扛的指标与责任,不是我们在电脑上打字那么简单,那么容易。他们的老板对外可以胡说八道,可以说一套,做一套,可以人五人六,挥斥方遒。他们不同,他们要养家糊口,要保住工作,要听老板的,要“降低成本,卖高价钱”。

谁不愿把自己操盘的项目做得叫好又叫座,也好给自己的职业生涯镀金加码呢?

但是,我想说的是,即便老板充分给你授权,而且给足你足够的钱,你是否尽到了信托的责任,包括老板的和客户的信托责任?

你的梦想呢?你的追求呢?你本可以一己之力影响他人,可以践行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价值观,你是否拒绝了,退缩了,“随大溜”了?

你还怪政策多变、老板抠门吗?

上一页|1|
/1页